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艺术院校智库建设的路径思考 ——以四川美术(3)

来源:智库时代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陈英霞,刘吴.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的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2),68-71. [3]郭华桥.研巧型大学智库建设模式与困境突围[J].中国高

[2]陈英霞,刘吴.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的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2),68-71.

[3]郭华桥.研巧型大学智库建设模式与困境突围[J].中国高教研究,2014(5),50-56.

四川美术学院2013年成立的“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当代,反观历史,以西南文化遗产等区域性重要资源为基础,统摄西部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重庆乃至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产业发展贡献经验和案例。1 明确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1 建设使命文化使命: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经济使命:促进区域社会转型发展,探索创意产业实践范例。教育使命:贡献文化传承协同创新重庆?发展目标瞄准“国家急需、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文化传承协同创新高地。发挥西部文化特色优势,实现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学科与产业相互联动,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打通校园内外壁垒,建构“研学产政经”一体化通道 组建方式以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文广局、大足区人民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构成核心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单位根据建设进展适当增加或调整。2 理顺改革整体思路2.1 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1)组织架构与管理平台搭建4层级组织框架。决策层: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指导层:协同创新中心各专家委员会。协作层: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执行层: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3大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财、物和协同平台管理。平台管理办公室,负责各类科研项目、人才培养项目、学术交流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知识产权管理等。(2)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校内聘任专、兼职,协同创新体兼聘(流动不调动)、共享,社会兼职、项目引进等方式,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高质量管理团队和高效益运营团队3支队伍。(3)经费投入机制四川美术学院和大足区人民政府、渠县人民政府、剑川人民政府、务川县人民政府共同投入基本运行经费。协同创新体共同确立合作任务,重点项目明确建设实施主体单位,采用专项投入和多渠道投入,经费独立核算以保证运转高效。(4)创新平台运营机制通过整合、提升与新建三个途径,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分散安置、协同管理、?创新点(1)管理体制创新在管理体制上做到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同步进行。打破一般协同体“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组合模式,构建优势互补的“政产学研民”核心协同体,并以核心协同体为基础,以“网络节点”模式实现协同拓展。这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协同单位各自优势,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学科产业互动。(2)运行机制创新在运行机制层面做到实现“人事聘任+过程运行+管理考核”的运行机制。中心以专职人员、校内专职聘任专家、校内兼职聘任专家,以及校外兼职聘任专家教授和行业精英作为基本人事聘任方式。积极运行“西部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项目、工匠精神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项目、生活美学与艺术介入项目、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与开发运用工程”四个协同方向,对应学校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四个一级学科,在协同方向下设重大研创任务,以重大研创任务为依托,聚集团队、推出成果、培养人才,从而一方面全面带动学校学科发展,一方面积极服务社会需求。并以年度绩效作为管理考核办法。(3)任务驱动创新以“重大社会需求+重大研创驱动”为中心建设的主要驱动力,在了解社会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创新和艺术实践创新。启动集重大社会需求合重大研创驱动为一体的新型任务驱动模式。(4)激励机制创新中心设立“绩效奖励基金”,采用“层级自主奖励”与“中心导向奖励”相结合的“基数+系数”的奖励方式。奖励周期上,分为年度奖励和项目奖励。年度奖励主要针对中心主任、创新团队;项目奖励则根据项目周期进行奖励。3 建构“大平台+多通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大平台”围绕实践型艺术英才培养定位,设置以实践创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围绕“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学校充分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着力建设多学科交叉、校企联合的1个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近100个常设性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形成了“1+N”川美艺术实践教育“大平 “创新+实战”结合,以“项目化”推动人才培养“个性化”一方面把市场需求的问题“项目化”引入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服务社会需求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同时,师生有问题、有想法、有特长就可以申报并组成一个项目组,从而使艺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都能得到 以扶助创作与创业为抓手,以“驻留制”持续推动艺术英才成长(1)实施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搭建艺术英才持续成长空间针对目前众多富有艺术才华的青年学子刚毕业即因市场与就业的压力放弃了艺术之路的客观现实,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全新“学院后”教育的艺术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给予优秀艺术苗子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扶持,解决毕业生财力物力上的资源匮乏问题,鼓励和推动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在学术领域能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和在创作领域持续探索。(2)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促进创新思维向创意产业转化积极促进将课堂与实验室训练的创新思维向创意产业的转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创办自己的企业,在毕业后2-3年后完成孵化迁出园区。成立“艺术创客众创空间”以及“大学生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并获得重庆市教委、科委授牌。结合虎溪校区5万平方米的艺术家工作室和黄桷坪校区2万平方米的坦克艺术仓库,以及近2万平方米的两校区艺术展览馆,共同构成了四川美术学院10余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空间。积极搭建产品和服务的展示销售平台。一是建立重庆市大学城文化创意街区,在现在创业园街道,打造创意一条街;二是依托重庆市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扶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三是组建定期的创意集市,在三峡广场、万达广场和北城天街等地开展创意集市。加强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宣传推广。办好大学生创业创意文化艺术节,集中宣传展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展销创意产品,组建创意集市,开展文化艺术互动体验项目。通过文化艺术节,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微企园的影响力,打造出微企自己的品牌,还是吸引眼球和推广文化艺术的一个优秀载体,让学生及其作品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市场。挖掘地方文化,完成重庆市旅游产品研发与包装项目。四川美术学院采用了跨系科、跨专业的团队模式,充分利用各专业资源的整合优势,为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把控,达到了出成效、出精品的目标。最终深度挖掘重庆文化特色,围绕“巴国的祝福”、“红色的记忆”、“千载三峡”、“麻辣山城”等多个主题,创作了涉及工艺品、礼品、日用产品等多种旅游产品类型的共670余件精彩作品。4 实施成效几年来,协同创新中心共获批国家首批艺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实现全国美术院校在科技支撑计划上的历史性突破,立项2013年、2014年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得重庆市教委科技转化重大项目1项。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入1500万元。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项目2项,孵化微型企业145家,产值3500万元,带动就业近1000人。打破学制障碍,实施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培育青年英才100名。5 结语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艺术院系建设特色创新智库,有利于集中问题深入开展艺术理论问题的研究。艺术院系进行智库建设,将与艺术院系目前专注于艺术创作的情况互为犄角,互相助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有利于艺术创作的开展。其次,“以发展为引领”。艺术教育的改革需要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的前瞻性研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创新特色智库建设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参照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协同培养战略,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第三,“以服务地方为支持”。创新特色智库应当服务地方,为文化艺术决策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艺术院校特色创新智库不仅要努力拿出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和客观性的研究成果,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努力推动成果转化和落实,让智库的“谋划”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参考,让智库的“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参考文献[1]秦惠民,解水清.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2]陈英霞,刘吴.美国一流高校智库人员的配置与管理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2),68-71.[3]郭华桥.研巧型大学智库建设模式与困境突围[J].中国高教研究,2014(5),50-56.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qikandaodu/2020/0817/512.html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下动画制作的发展与传播研究
下一篇:智库决策研究信息支撑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智库时代投稿 | 智库时代编辑部| 智库时代版面费 | 智库时代论文发表 | 智库时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库时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