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浙江第三城与温州失去的10年 | 新京智库

来源:智库时代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温州后劲乏力,绍兴和嘉兴迎头赶上,“浙江第三城”又增加了变数。 杭州夜景。图/unsplash 文 | 查志远 “七山一水二分田”,说的是浙江土地面积中,山区占71%,平原占23%,河流和湖

温州后劲乏力,绍兴和嘉兴迎头赶上,“浙江第三城”又增加了变数。

杭州夜景。图/unsplash

文 | 查志远

“七山一水二分田”,说的是浙江土地面积中,山区占71%,平原占23%,河流和湖泊占6%。

作为经济强省,提到浙江经济,杭甬温三座城市可谓是“门面担当”。在改革开放前30年,杭州、宁波、温州一直是浙江经济的台柱子,这三座城市组成了浙江省内的“铁三角”。

但近些年来,温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虽然经济总量还是保持在省内第3的位置,但是长期徘徊在6000亿元的体量,不仅离杭州和宁波的万亿规模相距甚远,领先绍兴和嘉兴的优势也在不断减少。其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逐渐从浙江第一方阵跌落。

在杭州和宁波稳坐第一和第二的情况下,随着温州的后劲乏力,以及绍兴和嘉兴的迎头赶上,“浙江第三城”又增加了变数。

1 铁三角的荣耀与转型

在浙江,人们习惯将杭州、宁波、温州三座城市称作“铁三角”,主要说的就是这三座城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呈现“三角形”特征,此外,杭甬温长期引领浙江的经济发展。

然而,作为省内长期的经济前3名,三座城市的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突出的表现就是温州在逐步掉队。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世纪90年代,温州逐步形成了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作为浙南的门面,温州曾常被拿来和苏南相提并论。可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们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皮鞋,手上拿的打火机……总有一样产自温州。

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温州模式”。温州声名鹊起的同时,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也飞速上升,到2005年,温州一度排在全国城市GDP第23位。

在浙江省内,逐渐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足鼎立”的局面。

宁波外滩大桥。图/unsplash

1978年-2004年,温州GDP平均年增速达到14.1%,位居浙江之首。

从这之后,温州经济一路下行,经济增速逐步下跌,与杭州和宁波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2015年、2018年,杭州、宁波相继迈入GDP“万亿方阵”,此后继续保持两位数名义增速,总量在省内遥遥领先。

2020年,杭州、宁波两地的GDP分别为16105亿元、12408亿元,宁波紧跟杭州。在杭甬“双核”之外,排在第3 的温州只有6870亿元,不仅落后杭州近万亿,与宁波也拉开了近乎6000亿元的差距。

宁波和杭州省内两大龙头城市,通过经济转型和协调,“双城记”越唱越响亮。错位竞争、协同产业发展,使得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都较为平稳,在城市排行榜上也算可圈可点。

然而,温州,作为与杭州和宁波“双子星”齐头并进的“铁三角”城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铁三角”到“第三极”,“退而求其次”,还能继续坐稳浙江第三城吗?

2 温州失去的10年

在外界看来,温州的“失意”在于粗放增长的优势不再、产业转型相对滞后、企业空心化等问题。

温州。图/unsplash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温州炒房团的兴起,是温州从盛转衰的开始。

2001年,温州人首次组团去上海炒房,就豪掷5000万元买楼,坐等房价上涨。两个月后,另一波温州人再次组团杀进上海楼市,成交8000万元。

此后10年,温州炒房团南上北下、东奔西走,手握巨量资金,横扫中国大半个楼市。

2006年到2010年,温州的炒房达到了顶点。温州本地的房价也是不断上涨,市区商品房从均价8000多元一平方米,一路狂飙到近35000元。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买到就是赚到。最为疯狂的时候,一套房子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获利几十万元。

热衷炒房的还有大大小小加工厂的老板们,对于早早完成了资本积累的他们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为手中的热钱涌入楼市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不过,疯狂的炒房,也在不断腐蚀着温州原有的制造业产业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温州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形成了鞋服、电器、汽摩配等为支柱的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33个“国”字号专业产业基地。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1/0927/1423.html



上一篇:中国智库报告:应将绿色低碳发展与国民经济增
下一篇:福建与东盟高校智库线上对话 签约两项高校合作

智库时代投稿 | 智库时代编辑部| 智库时代版面费 | 智库时代论文发表 | 智库时代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库时代》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