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库时代》刊物宗旨[06/28]
- · 《智库时代》征稿要求[06/28]
- · 《智库时代》投稿方式[06/28]
- · 《智库时代》收稿方向[06/28]
- · 《智库时代》栏目设置[06/28]
【智库圆桌】在新发展格局中做强做优县域经济(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发挥县城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尤其对于地理环境较差的“小县域”,要将不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发挥县城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尤其对于地理环境较差的“小县域”,要将不适宜居住的偏远荒漠或山区人口迁移到县城,促进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地转化,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县城人口集中度,从而增强县城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大县大城”“小县大城”因县城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较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低,城镇化率较高,这类县域在东部、中部分布较多,西部也有一定数量存在。“大县小城”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中部,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环境改善,这类县城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功能得到发挥,人口集聚效应增强,容易发展成县域经济中心,从而走向“大县大城”,如浙江诸暨、嘉善等地进入本世纪后迅速发展成“大县大城”。但经济规模大、县城人口与经济集中度高,并不代表县域与县城经济实力强,“大城”只有发展成“强城”,才能引领县域经济从大到强,成为经济强县。“小县小城”主要在中西部与东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山区县,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与人口规模制约,县域人口少、经济弱,县域经济引领作用较弱,这类县域的突破口在于先把县城做大。
以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再次,县域经济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每个县域都有其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传统、特定资源相关联,经济发展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落后省份和发达省份之间,而且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也很大。相当一部分县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选择经济发展路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主持人
徐剑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县城是县域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与城镇人口集聚中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从目前我国多数县域发展现状看,根据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分成几类:第一类是“大县小城”,这类县域人口较多、经济规模较大,属于经济大县,但作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县城却难以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这类县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化中期的东部县域,因民营经济首先在乡镇崛起,呈现出“强县弱城”的特征,如改革开放以来至本世纪初期的浙江诸暨、嘉善等地。第二类是“大县大城”,这类县域经济规模大,县城也是名符其实的经济中心,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如浙江义乌,通过商贸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工业与商贸业、物流业发展,义乌也成为经济强县。第三类是“小县大城”,这类县域人口总量少、经济规模偏小,但县城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聚度高,经济中心功能强,人均工业产值与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也不弱。比较典型的是浙江一些山区县,如丽水地区的云和县,其一半以上人口与主要制造业集中在县城,“大县城”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县”的不足。第四类是“小县小城”,这类县域大多人口规模小,县城人口与产业集中度也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
促进农民增收,要壮大龙头产业,提升竞争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强县工程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宜都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抬高底板,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柑橘、茶叶是本地两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32万亩、13万亩,从业人员有16万人。以提升竞争力为抓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标准化基地10.2万亩、宜都宜红省级示范样板10万亩,柑橘、茶叶产业入选国家优势产业集群,2021年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达25%。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培育了土老憨、丰岛、清江鲟鱼谷、宜红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76个,带动90%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上岗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出台了助推新型城镇化7条激励措施,通过本地大型企业吸纳周边村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超3.5万人,工人平均月工资达4000元,以制度化保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现稳定增收。2021年宜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1,城乡收入差距也逐年缩小。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2/0919/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