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库时代》刊物宗旨[06/28]
- · 《智库时代》征稿要求[06/28]
- · 《智库时代》投稿方式[06/28]
- · 《智库时代》收稿方向[06/28]
- · 《智库时代》栏目设置[06/28]
智库:“海归”进入“环流时代” 要让留学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与世界交流,从“单向”变为“双向” “每一代‘海归'有每一代‘海归'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刘科说,当“80后”
与世界交流,从“单向”变为“双向”
“每一代‘海归'有每一代‘海归'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刘科说,当“80后”、“90后”接受到海外教育后,就能成为世界与中国交流的桥梁。他鼓励当代“海归”用西方能听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出现波折,海归的流动也遭遇种种障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说:“过去,在美华人和留学生与中国大陆交流畅通无阻。但在中美对抗时代,一些高端人才对于回国发展有顾虑,特别是高科技人才。”
“我在海外留学时,国内大学都想从海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孙玉涛指出,如今留学已从“精英时代”步入“大众时代”,形成了“‘海归'循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留学生在国外高校当了教授,然后回国,回国后再出国,“不停地出去又回来,当中国越来越强大时,‘海归'循环也将成为常态。”孙玉涛认为,要引进“海归”,除了国家大环境的改变之外,小环境的改变也很重要。“引得进”之后要“用得好”,还要“留得住”,才能建立良性的“海归”人才体系。
“海归”回国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在《海归中国》中,作者对中国百年留学史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从留学与“海归”两个视角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潮与“海归”潮的新变化与新动向。同时,作者也对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十大趋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包括:“海归”回流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创业仍是未来重点;“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 本土企业、二线城市将吸引更多“海归”;“海归”进入“环流时代”;推动民主建设的步伐;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探索教育机制创新;成为民间外交生力军,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海归中国》封面。全球化智库供图
据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中国区总裁王梦妍观察,当前出国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签证发放问题。2022年上半年,中国赴美留学签证数量下降了50%左右。她认为,尽管签证数量下降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它造成了“长尾效应”,未来还会继续影响更多中国学生的留学决定。
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认为,“海归中国”这个书名可谓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留学归国人才与中国的发展,但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海”可以指海外、海洋文明和西方文明,涉及更广阔的中西文明交互与文化交流。在林宏宇看来,“海归”能成为一群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解者和传播者、一支独特的民间外交生力军,能发挥政府官方渠道无法发挥的作用。
文章来源:《智库时代》 网址: http://www.zksdbjb.cn/zonghexinwen/2022/0829/1766.html